课程顾问

【申论打卡】阅读能力训练(20)

发布人:老吴公考2018.07.29阅读次数:1620

老吴公考申论打卡活动第20天

老吴公考2019国考网络长线班8月1日开课,全名师、纯干货、新模式、提分快。在app听课板块报名。点击我,看看这门课有多厉害!


一、为什么要用21天做阅读训练

1. 提高阅读速度,比对手快一倍。

2.提高要点提炼的准确率,比对手多拿10分。

3.每个训练材料都是一个热点、考点,读完精通。

4.积累写作素材和好词好句,让作文多拿5分。

二、关于阅读训练的注意事项

1. 阅读理解是申论考试的根本能力。

2. 本训练旨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不特意针对某个题型,也不讲解各题型的解题方法。

3. 训练目标:

(1)能在20分钟内读完8000字材料。

(2)能准确、全面提炼出材料里的要点。

(3)能对要点进行合理分类。

4. 材料来源:和申论真题材料来源完全一致。主要包括政府机关文件、领导干部讲话、新闻媒体稿件、学术论文,等等。

5. 训练方法:一读、二划、三合并。

三、关于打卡活动的注意事项

1. 每天晚上8点之前完成打卡,学习必须有紧迫感,别被拖延症打败!

2. 打卡需加入打卡群(如何加入?请咨询宋老师微信号:laowugongkao1)。

3. 打卡流程:

(1)分享本链接到朋友圈(不要设置成私密,别怕别人知道你在学申论,所有人都知道你在打卡,你还好意思偷懒吗?),并配打卡记录“我在老吴公考学申论,第XX天,坚持,突破自己!”。

(2)分享成功后,截图发到打卡群里。

(3)将自己完成的作业发到群里。

4. 打卡奖励:连续打满21天,有奖励,奖品为价值399元的《申论范文批改100篇》视频课。点击我,看看这份奖品份量有多重!

6.领奖方式:将连续21天的打卡记录截图发给宋老师。

7.中断打卡或未按上述要求打卡者,班主任将终止打卡资格,并清退出打卡活动群。

阅读强度大,老吴估计80%的人会坚持不住,半途而废。为了避免伤感情,加入活动前大声问自己:我到底能不能坚持21天?能不能?


今日阅读量:5262字。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给定资料

【资料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法治建设,着眼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法治建设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就目前来讲,农村仍然是最薄弱的区域,农业仍然是最弱质的产业,农民仍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基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加快建设法治农村刻不容缓。

到村以后,某法律专家曾做过一份关于农村法治建设的问卷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80%老百姓一听到是关于法律的调查,他不管你接下来要说什么,给出的回复都是:“我没犯法,我文化水平不高,帮不了你”。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他们解释问卷的一些选项后,他们逐渐开始配合调查。最终调查数据涵盖20户公路沿线的居民,10位村委会成员以及20户高山偏远地区村民,从收集的数据来看,老百姓大都认为法律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很远;非常了解、十分关注法律方面问题的群众几乎没有;而被问及:“如果你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受访群众20%选择了找政府上访解决,5%群众选择到法院告状,40%群众选择首先与对方和解,极少有人选择与侵害者争吵,甚至可能自己需求机会进行报复,用“特别手段”来维护自己利益。调查中诉讼费用高、自身法律知识匮乏,吃不透法律、诉讼程序复杂,费事费力、打官司不能带来满意的结果,等等都是被问及“当你选择放弃提起诉讼,你的理由是什么”老百姓们的答案——他们大都不相信能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可喜进步。三十多年来制定和颁布了20多部农业法律、6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460多部部门规章以及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推动“三农”工作步入了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经过三十年有计划、有组织、持续的普法活动,“法律进乡村”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村民自治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普遍实行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得到广泛推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机制不断优化。以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和其他基层机构为主的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村法律保障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的执法司法环境、社会治理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社会总体保持安全、和谐、稳定。

在农村,普法学法相当难,一些地区成为普法的“死角”、“盲区”,群众很少接受法律的灌输和熏陶,“讲人情、讲关系”的思想普遍存在,“遇事找人”成为习惯。很多农民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小纠纷演变成大案件、民事纠纷演变为刑事犯罪时有发生。

“用法难”,一个是不懂法,一个是用不起法。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法律知识缺乏,法律素质偏低,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依法搞经济建设、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从普通群众来看,法律意识淡薄、用法意愿低,往往信官不信法、信权不信法。另一方面,用法程序多、耗时长、费用高,群众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法律帮助,形成“有法难用”的困局。“执法难”,主要反映在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法不责众”思想的影响,在极少数地方抗法现象时有发生,行政执法、司法执行难以顺利落实,良好的法律没有完全通过公平有效的执法行为得到体现,降低了法律权威。

农村涉法涉诉信访呈现出多样化、诉求利益化、过程长期化、缠访闹访常态化的趋势,一些信访人往往寄望于通过领导干预争取利益最大化,有的讨价要价越来越高。有些上访群众有极端化倾向,甚至丢下农活缠访闹访、敏感时节集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农村法治建设。

某基层司法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两件事情:(1)我和派出所的干警一起到一个村小组组长的家中收缴他私藏的枪支,当问到他私藏枪支的理由时,他理直气壮的说道:和邻居有矛盾,曾经有过肢体冲突,双方都造成了轻伤,但他最近又听说那个邻居找机会要暗中报复他,于是乎他就想法设法找了一只藏匿许久的旧枪用来防身,大有一副准备和邻居鱼死网破的态势,不是派出所民警及时来收缴枪支他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2)供电所工作人员在一户民居背后架设电杆,住户认为房屋后面架设电线杆不吉利,就强行阻碍了工人施工,双方发生口角,在事态升级前我和村支书前往闹事地点进行调解,后经了解供电所架设的电杆与民居保持了一定距离,符合《电力法》中的相关规定,和民居住户进行一番沟通讲理后,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不再干涉电杆架设的正常施工。老百姓的行为无形之中触犯了法律,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而且还有“变本加厉”去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

有些地方盲目兴修寺庙,有的打着宗教的幌子,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对人们思想形成束缚,对老百姓观念形成误导,影响着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些邪教组织在边远农村地区时有活动,对法治农村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有的农民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不是求助于法律,而是依赖家族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尤其在一些偏远地方,有的以家族势力对抗基层政权、干涉执法司法,个别还出现了家族式、集团化犯罪。同时,利用婚丧嫁娶、升学乔迁等各种名目大操大办在农村成风,人情消费令老百姓不堪重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事务管理无序。

【资料2】

一方面,涉农立法总量不足,有的领域还是空白,一些急需的法律尚未制定出来。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造成城乡立法差别过大,城乡公民权利事实上“不平等”,确立和保障农民享有平等公民权利的法制缺失,保证中央农村政策落实的法制缺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方面的法制缺失,农民的“三权”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另一方面,立法修法质量不高,涉及农业农村的立法反映“三农”客观规律不够,计划管理的成分过重,利益化痕迹明显,经常出现“政策搬家”,生硬把政策入法,不少还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次上,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

经济发达地区法治发展程度好于经济较差地区,城市地区好于农村地区。这和一个地方发展的方向有着直接的联系,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比沿海地区较落后,地区发展的第一目标毫无疑问是经济总量的上升,法治建设方面在地方政府看来比起“把蛋糕做大”来说不是首要任务。地方政府的第一工作都是想方设法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相应的法治建设投入不足。

从农村人口结构来看,“未富先老”相当突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面临许多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难题。特别是进城的农民工,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承认,但政治上并没有得到完全承认,选举权、被选举权无形之中被剥夺。从农村经济结构来看,产业形态既有农业、又有工业、还有服务业,已经远远超出了第一产业的范畴,经营方式既有国有、又有集体、也有个体私营,已经走出了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基本制度的范畴,公司制、股权化、股份合作化进入农村,已经形成了城乡互动、行业互联。

我们应当承认一个客观现实,法律的专业性较强,而法律宣传和教育如果单是给老百姓讲几个法条,几个法律规定的话,这达不到让老百姓真正理解的效果,到最后就只是一种承受式的理解。其次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大多是流动式的宣传,在农民赶集的时候进行说服式教育又或是公路沿线处处可见法律宣传的标语,这些宣传方式都没有注重到农民实际需要和宣传效果。

农村基层干部岗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村干部后备队伍匮乏,一些地方班子人员严重老化,缺乏公信力、号召力、凝聚力,也缺乏执行力,既无动力也无能力实行村民自治,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面对纷繁复杂、变化迅速的农村社会环境,缺乏应对挑战的能力,很多村委会只能当“二传手”、“传声筒”,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停留在守土、守业、守旧。

当前,执法和法律服务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状况,广大农村普遍缺少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一些乡镇司法所有其名无其实,一个中心法庭管辖数个乡镇,一个派出所辖区四五万人,经济越是落后的地方,管辖范围越大,执法力量越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向基层延伸越不够,无法适应广大农民的法律需求。“赢了官司输了钱”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很常见,法律在维护老百姓权益的过程中无形中增大了他们的负担。即便是在乡镇的司法所,派出所等法律部门,都普遍缺乏专业的法律人才,不能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宣传和援助。对农民来说他如果打一场官司,在村一级,乡镇一级部门都不能进行法律咨询,获得法律服务,可想而知他在这方面将会增加很多额外开支。

由于自然的原因,很多农村地方较为闭塞,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消极思想一时难以消除,农民接受现代的民主法治意识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封建思想、家族观念、宗族意识对农村治理方式的转型造成了一定阻碍,部分地区家族势力影响着农村基层政治生活。

【资料3】

法治农村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强农惠农的重要保障。在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今天,法治建设也应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同步推进。

做好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要紧紧抓住领导这个龙头,主动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充分调动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宣传涉农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农村普法义务,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强化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的作用,村级要设立专职宣传员,发挥村两委、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党员干部的作用,聘请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担任农村法制宣传志愿者。同时,要积极落实宣传教育设施建设、农民法制培训、法制宣传资料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工作。

“法律意识不会自发产生,必须有灌输”。要始终把学法普法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建立健全农村普法教育的长效机制。在新形势下,尤其要注意加强和改进学法普法的手段和方式,突出“多网点”,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选准“结合点”,大力推进“法律进乡村”,让各项法律真正走进基层、走进农户,培养出大批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村干部,培育出信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新型农民,让法律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让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

保护好农业、保护好农村,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一靠政策,二靠法治,法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障。要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重要原则,与时俱进加大涉农立法修法力度,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立法修法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有针对性,尤其要加强农村改革与立法修法的衔接,正确处理政策和法律的关系,确保与农村有关的法律制度符合农村的发展需要和客观实际。

完善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良好的法律服务可以推动农民群众形成亲法、信法、学法、用法的思想自觉。加强农村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机制,推进法律援助进村、法律顾问进村,有效实施法律援助、司法救助,降低群众用法成本,让法律的服务功能、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满足农村法律服务的基本需求。

司法机关和党政机关应当做到各司其职,领导干部要认识到自己的“权力禁区”,插手具体的案件处理应当有记录,对于干预司法办案,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完善乡镇司法所引进法律人才和志愿者机制,为老百姓提供高质量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探索建立乡镇基层巡回法庭制度,改变一个中心法庭要管辖数个乡镇的局面,让业务能力强的法官能够走进条件艰苦地区,将公正,公平,公开的法庭审理搬到基层一线,达到简化审判程序和费用,改变农村“赢了官司输了钱”的尴尬局面。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对现有农业法律法规要加大执行和实施力度,促进农村发展,保护农民权益,推动农村依法治理。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运行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村行政执法体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保证各项涉农法律严格执行和涉农法律问题的迅速合理解决。建立健全农村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强化对执法者的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法治的实施者和维护者,是法治农村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培养大批重民主、讲法治、为民服务的村组干部至关重要。选准选好带头人,增强村“两委”班子公信力、执行力,把村民委员会建成村民自己的组织,保障好、维护好农民自主管理农村事务的民主权利。把法治农村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切实转变农村治理的观念和方式,发挥好村规民约作用,真正还权于民,把村民自治落到实处。 

二、阅读任务

1.根据“给定资料1”,概述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限250字。

2.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我国农村法治建设滞后的原因有哪些。限150字。

3.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村法治建设。限200字。


点击下载:【申论打卡】第21天(学申论,就要找老吴!).pdf


以下小伙伴发表了留言
0 / 140
评论加载中...
直播预告

直播预告

App下载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联系电话

TOP